梅州客家山歌是流行于广东省梅州市境内的民间音乐,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,以下是关于它的详细介绍:
历史渊源:唐代始有山歌之称,当时梅州民间就流传着歌仙 “刘三妹的故事”。客家山歌深受《诗经》中《十五国风》的影响,后随客家人的迁徙,又受畲、瑶等土著人的歌谣影响,在宋、明期间伴随着客家民系的形成而传播繁衍,是中原文化与梅州土著文化融合的产物。
艺术特色
腔调:共有腔调近百种,音调高扬绵长,平稳流畅,起伏不大;音区较高,音域较窄;级进较多,跳进较少;节奏自由,节拍多样,常有多种节拍混合而歌。其中,梅县松口山歌比较抒情、优美,蕉岭的长潭山歌旋律优美,起伏跌宕。
歌词:有数万首歌词流传于民间,内容包括劳动歌、时政歌、仪式歌、礼俗歌、情歌、其他生活歌和儿歌等,涵盖了客家人生活的方方面面,其中以情歌数量最多、内容最精彩、文学价值最高。歌词诗味很浓,类似竹枝词,有 “国风” 和 “吴歌” 的余韵。
曲体结构:以 “赋、比、兴” 为主要表现手法,常用 “重章叠句”“比喻”“双关” 的形式,每首 4 句,每句 7 字,第一、二、四句末押韵,多用平声韵,字句平仄也较讲究,以客家口语文字组词,通俗易懂,形象生动,琅琅上口。一般为乐段结构,典型的由两个乐句或四个乐句组成,五句体山歌少见,往往是由某些乐句做变化重复或重复最后一句,使四句乐段扩展为五句乐段。
节奏与节拍:节奏比较自由,富于变化,有规整匀称的节奏,也有长短相交的节奏等,不同节奏表达不同内容和情感。节拍多种多样,用得最多的是 2/4 和 4/4 拍子,其次是 3/4、3/8、4/8、5/8、6/8、1/4 等拍子,此外还有节拍自由类似说话的 “叠字山歌” 和吸收戏曲流水板的 “山歌快板”。
音阶调式:音阶结构分为五声音阶、六声音阶、四声音阶和三声音阶等形式,其中六声音阶较少见,五华县三声音阶比较常见。调式上,宫、商、角、徵、羽五种俱全,主要是羽调式,其次是徵调式,宫、商、角调式相对较少。
代表作品:有《送人离别水东西》《桃花开来李花开》《噢嗨》《有好山歌溜等来》《客家山歌特出名》《唱出心头快乐来》《万紫千红百花园》《梅县唱到北京城》《长潭行出公王陂》《乌乌赤赤还较甜》《唱歌要上石马峰》等。
传承与发展
传承价值: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是民间音乐、民间文学的瑰宝,对于文学艺术、社会学、历史学、语言学、民俗学、宗教学、客家学等方面的研究都具有宝贵的参考价值。
传承现状:历来由民间口头传承,如今唱山歌的队伍严重老化,青少年对山歌兴趣不高,山歌演唱青黄不接、后继乏人的情况日趋严重。
传承人物:如汤明哲、余耀南等,他们为梅州客家山歌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。
保护措施:政府将每年中秋定为 “山歌节”,开展赛歌、斗歌、山歌擂台等活动;梅州市文化馆以文字和音像的形式完善客家山歌资料库,还借助山歌擂台赛、群星大舞台大家乐、文艺汇演等展示平台活跃客家山歌,组织山歌进校园、幼苗培训班等课程助力传承。
创新发展:一些团队和个人对传统客家山歌进行改编和重新创作,如客家三宝团队演唱的《客家山歌刮出名》《排排坐唱山歌》《月光光秀才郎》等,为客家山歌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。
相关标签:梅州客家